谁能信,那时候一身黑灰的钢铁直男,现在竟然摇身一变,西装领带,成了科技界的VIP。多特蒙德这操作,简直比换对象换工作还快,太6了!
挖煤挖出个工业帝国
19世纪那时候,多特蒙德这地方简直就像个突然有钱的暴发户,靠着煤炭和钢铁生意,那叫一个暴富。鲁尔区的矿工们,每天得在地下800米深的地方,汗流浃背地干活,他们生产的焦炭,能绕地球转三圈。1928年那时候,咱们这地方煤矿的工人就有5.4万个,一年能产出的煤,足够全德国人泡十年热水澡了。
这城市被二战炸得跟蜂窝煤似的。盟军那帮家伙来了47回,90%的地儿都成了拼图。战后要重建,结果发现挖煤比相亲还费劲——资源耗尽是早晚的事,可账单却像赖账的婆娘,死活不撒手。
钢厂变硅谷的魔法
1987年,多特蒙德把最后一座煤矿给关了,然后就开始了变脸大戏。那老钢厂遗址上,突然冒出了一个技术园,现在里面就坐着280家科技公司,专攻人工智能和自动化。还有个叫“算法食堂”的孵化器,程序员们一边啃着香肠一边写代码,听说比喝咖啡还提神。
物流中心这操作真是个大写的骚,把运河港口直接改成了欧洲最大的内陆港。每天那6万吨的货物在这跳着广场舞,集装箱那排列组合的速度,简直比老子上瘾的俄罗斯方块还带劲。
啤酒厂改行搞艺术
厂子倒闭了,那120米高的U型楼摇身一变,成了艺术馆。里面的那些抽象画,比酿酒师傅的工资条还让人头大。每周四,实验室开放日,艺术家和工程师们凑一块儿,用VR技术琢磨怎么重现矿难——这算不算黑色幽默?
那西格纳伊度纳公园旁边的工业馆真是个奇葩,竟然把矿工洗澡的地方改成了个沉浸式展览馆。游客们戴上VR眼镜,体验了一把地下作业,出来后一个个都感叹,哎呀妈办公室的空调真是金贵!
教堂与足球的玄学
圣雷诺德教堂那钟楼,144级台阶,上去一看,整个城市尽收眼底。不过,这地方的人,更迷信足球这东西。南看台那2.5万个座位,永远都是人山人海,球迷们那喊声,都能让地震仪误判。去年那欧冠比赛,TIFO横幅大得能覆盖三个篮球场。
咱们这俱乐部博物馆里摆着个1997年欧冠奖杯的仿制品,真正的奖杯,得在防弹玻璃罩子里藏着。那保安,他跟你说,这地方比银行的金库还安全,你说这球迷一激动,啥都敢干,连挖掘机都敢偷走。
科技宅的快乐老家
多特蒙德工大里头有个AI实验室,那帮学生搞了个机器人踢桌球。最近弄了个能爆粗口的守门员AI,听说资料是从南看台那儿的录音里头学的。再往西北角一拐,有个自动驾驶试验场,那报废车堆得跟废矿车似的,挺壮观。
最神奇的是那老矿区的数据中心,服务器就摆在那曾经存放煤炭的地洞里。工程师们吹嘘说这地方温度恒定,比空调房还省电呢——估摸着煤矿工人们做梦都没想到,自己挖的坑儿,最后竟然被代码给填满了。
香肠与算法的兼容性
咱这儿的人用实际行动给大家秀,老工业和互联网这俩东西能处得跟咖喱香肠配啤酒似的,那叫一个融洽。圣诞市场摆摊的,那3D打印的姜饼看着都香;矿工家的孩子,现在电竞俱乐部里教人打游戏。就连街头那流浪汉,都知道科技园的垃圾桶里能淘出个半新的键盘。
听说了吗?多特蒙德地铁报站那可真是个小联合国,四国语言轮番上阵。可一到足球场,广播就只讲德语,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“科技全球通,足球爱本土”。
想不通啊:假如你回到1980年的多特蒙德,是要跟那些挖煤的兄弟们说去学编程,还是劝他们赶紧囤积一堆足球票?